带娃时,我们总习惯盯着孩子的“不足”:“你怎么又把玩具扔一地?”“这点小事都做不好?”可很少有人发现,比起反复批评,一句简单的积极暗示,反而能像“魔法”一样,让孩子慢慢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成长。
上周在早教中心,我见过一个特别暖心的场景:3岁的朵朵尝试自己穿鞋子,折腾了5分钟还没穿好,急得快哭了。奶奶刚想伸手帮忙,妈妈却蹲下来笑着说:“朵朵刚才把鞋子分清左右了,比上次进步好多呢!再试试,妈妈相信你能穿好。”听到这话,朵朵抹了抹眼泪,又拿起鞋子摆弄起来。没过多久,她真的自己把鞋子穿好了,举着脚兴奋地喊:“妈妈你看!我做到了!”
后来和朵朵妈妈聊天才知道,以前她也总忍不住催孩子:“快点!”“你怎么这么慢!”结果孩子越来越胆怯,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。直到她偶然看到儿童心理学研究:3-6岁孩子的自我认知,大多来自成人的评价。你说他“笨”,他就会觉得自己真的不行;你说他“能做到”,他就会拼尽全力尝试。从那以后,她开始刻意用“积极暗示”代替指责,没想到孩子的变化特别明显——以前不敢主动和小朋友玩,现在会主动分享玩具;以前画画总说“我画得不好”,现在会骄傲地展示自己的作品。
展开剩余66%其实,积极暗示不是“空泛的表扬”,不是孩子随便做点什么就夸“你真棒”,而是精准指出他的努力和进步,让他知道“我哪里做得好,我还能做得更好”。就像孩子搭积木,搭到一半塌了,别急着说“你怎么这么不小心”,可以说“你刚才搭了10块都没塌,已经很厉害了,我们一起看看怎么能搭得更稳”;孩子吃饭洒了汤,别抱怨“你怎么总弄脏桌子”,可以说“你今天自己拿勺子,比上次洒得少多了,下次慢一点会更棒”。这些具体的暗示,会让孩子感受到“我的努力被看见”,从而更有信心去尝试。
反观有些家长,总爱用“反向激励”:“你再不听话,妈妈就不喜欢你了”“别人都能做好,就你不行”。看似是想“逼孩子进步”,实则是在悄悄摧毁孩子的自信心。心理学上有个“自我实现预言”理论:你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,他就可能真的成为那样的人。你总说他“调皮”,他就会觉得“我本来就是调皮的孩子”,反而更难改正缺点;你总说他“能管好自己”,他就会下意识地约束行为,慢慢养成好习惯。
身边有位爸爸,特别擅长用积极暗示引导孩子。他儿子以前很怕黑,不敢自己睡。爸爸没有说“黑有什么好怕的”,而是每天睡前和孩子说:“你昨天自己睡了20分钟才叫妈妈,已经很勇敢了,今天说不定能睡更久呢!”刚开始孩子还是会害怕,但爸爸从不指责,只是不断肯定他的小进步。大概过了一个月,孩子竟然主动说:“爸爸,今天我想自己睡一整晚。”这种从“不敢”到“敢”的转变,正是积极暗示带来的力量。
我们总希望孩子优秀,却常常忘了:孩子的成长,需要的不是“挑剔的眼光”,而是“看见的力量”。一句“你刚才很认真地把积木收好了”,能让他学会整理;一句“你主动帮小朋友捡玩具,很友善”,能让他懂得分享;一句“你这次尝试了新的画画方法,很有想法”,能让他更敢创新。这些看似平常的话,会像种子一样,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,慢慢长出自信、勇敢和责任感。
或许现在的孩子还会犯错,还会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,但请相信:你每一次积极的暗示,都是在给孩子注入成长的能量。总有一天,你会发现,那个曾经需要你反复提醒的小不点,已经悄悄变成了更优秀、更自信的模样。
你平时会用哪些积极暗示鼓励孩子?比如孩子自己吃饭、主动收拾玩具时,你会怎么说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“育儿小妙招”,我们一起用温暖的语言,陪孩子慢慢长大~
发布于:广东省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